首页

视频同好踩踏网

时间:2025-05-30 05:26:11 作者:天问二号任务发射圆满成功 我国开启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之旅 浏览量:61546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5月29日1时3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Y110运载火箭,成功将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发射升空。火箭飞行约18分钟后,将探测器送入地球至小行星2016HO3转移轨道。此后,探测器太阳翼正常展开,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天问二号主要任务目标是对小行星2016HO3进行探测、取样并返回地球,此后再对主带彗星311P开展科学探测。小行星2016HO3是人类目前发现的地球准卫星之一。

  天问二号任务工程目标:

  一是突破弱引力天体表面取样、高精度相对自主导航与控制、小推力转移轨道设计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二是为小行星起源及演化等前沿科学研究提供探测数据和珍贵样品。

  科学目标则聚焦于测定小行星和主带彗星的多项物理参数。

  一是测定小行星和主带彗星的轨道参数、自转参数、形状大小、热辐射特性等物理参数,开展轨道动力学研究。

  二是开展小行星和主带彗星的形貌、物质组分、内部结构以及可能的喷发物等研究;

  三是开展样品的实验室分析研究,测定样品物理性质、化学与矿物成分、同位素组成和结构构造,开展小行星和太阳系早期的形成与演化研究。

  此次发射任务圆满成功,仅仅是天问二号任务漫长探测过程的“第一步”。天问二号任务技术难度大,工程风险高,共包含发射段、小行星转移段、小行星接近段、小行星交会段、小行星近距探测段、小行星采样段、返回等待段、返回转移段、再入回收段、主带彗星转移段、主带彗星接近段、主带彗星交会段、主带彗星近距探测段等13个飞行阶段。

  其中,小行星探测和采样返回包括9个阶段,发射段顺利完成后,探测器进入小行星转移段,这一阶段将持续约1年,期间需实施深空机动、中途修正等操作,直至距离小行星约3万公里处。

  随后依次进入小行星接近段、交会段、近距探测段,在近距探测段按照“边飞边探、逐步逼近”原则,对小行星开展悬停、主动绕飞等探测,确定采样区后进入采样段。

  完成采样任务后,探测器将经历返回等待段、返回转移段,在返回转移段接近地球,返回舱与主探测器分离,之后独自进入再入回收段,预计于2027年底着陆地球并完成回收。

  此后,主探测器则继续飞行,前往主带彗星311P,开展后续探测任务。

  探测器上共配置了中视场彩色相机、多光谱相机、可见红外成像光谱仪、热辐射光谱仪、探测雷达、磁强计、带电粒子与中性粒子分析仪、喷发物分析仪、窄视场导航敏感器、激光一体化导航敏感器、旋转衍射高光谱相机等11台科学设备。这些先进设备将助力探测器在飞行过程中对小行星和主带彗星进行探测,获取科学数据。

  天问二号任务由工程总体和探测器、运载火箭、发射与回收、测控、地面应用五大系统组成。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承担工程总体工作,负责任务的总体设计和实施管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牵头承担探测器系统研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负责运载火箭系统研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牵头承担地面应用系统。

  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578次发射。执行发射任务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是我国高轨发射的主力火箭,也是我国宇航发射次数最多的火箭,此前已完成108次发射,曾执行过嫦娥三号、嫦娥四号等探月工程任务。为确保“长征三号乙火箭‘可靠、精准、准时’答卷”,跑好天问二号任务“第一棒”,设计人员历时2年完成了多轮设计迭代,同时满足了各方约束要求,实现火箭与探测器完美“交接班”。

  总台央视记者丨崔霞 李宁 陶嘉树 吴天白 李昌鹤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实拍广西三江宜阳风雨桥:民族与现代元素相融合

河南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吕晓娜介绍,自14日8时到16日14时,河南西南部、中东部出现了暴雨、大暴雨,南阳东部和南部、周口北部、许昌南部、开封南部等地局部出现250毫米以上的特大暴雨。最大累计雨量达800.2毫米,最大1小时雨量为148.3毫米。

时政快讯丨习近平会见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

随着当地孔氏总厅大门徐徐打开,工作人员用柑橘树枝将水从门口浇洒至厅堂内。在《大同颂》诵读声中,大家身披黄绶带依次步入总厅堂。

(寻味中华丨饮食)紫气“冬”来祥瑞至,塔影钟声菜薹香

总台央视记者今天(12日)从最高人民检察院获悉,中国光大集团股份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唐双宁涉嫌贪污、受贿一案,由国家监察委员会调查终结,经最高人民检察院依法指定,由河北省唐山市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近日,唐山市人民检察院已向唐山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巫镇高速建成通车 渝陕两地首次实现高速公路直连互通

宁波9月8日电 (张斌)在第十四届智慧城市与智能经济博览会期间,浙江宁波低空智联网示范中心及产业联盟正式成立,各方将积极开展“5G-A”通感技术验证,依托中国移动“云-网-端”一体化技术优势,探索构建低空智联、通感一体和应急通信核心能力体系,实现低空应用场景创新,推动当地低空经济发展壮大。

国防部:中方不会在南海问题上任菲胡来

上游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为光伏发电打造了坚实的技术底座,而下游的光电应用则进一步拓展了光伏产业的发展潜能。近年来,“跨界融合、多能互补”成为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词,“光伏+”模式持续赋能各行各业。自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以来,河南、浙江、安徽、宁夏、四川、上海等地均出台相关实施方案,鼓励“光伏+”和分布式光伏纵深发展。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